陈桥兵变成功有哪些因素?
前言:赵匡胤之所以能够成功,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。综合后世百家的点评,陈桥兵变成功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条:
第一条,天时。
公元959年,后周显德六年,后周世宗柴荣病死,即位的恭帝只有七岁,因此当时政局十分不稳定。公元960年,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,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,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,毫无主见,听说此事,茫然不知所措,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,皇室威严荡然无存。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,不料赵匡胤却推托兵少将寡,不能出战。范质只得给予赵匡胤最高的军权,可以自由调动全国的兵马。
第二条,地利。
当时,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都城(今河南开封),行军至陈桥驿(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)。陈桥驿这个地方距离后周首都汴不远,赵匡胤在这里发动军事***,十分有利。
一是自己掌管了全国的兵权,而且都调动了出来,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二是这个地方能随时知道京城内的一切情况,
三是***以后可以很快返回京城,掌握大局,控制小皇帝。
第三条,人和。
赵匡胤带领大军刚离开不久,都城内就传起了一阵谣言,说赵匡胤将做天子。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,但多数人不信,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,谁也不敢相信,却已慌成一团。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,但都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,而且这也是他的杰作。周世宗在位时,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。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,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,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。这次故技重施,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,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。人心归顺,皇位自然唾手可得。
总结:
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等条件都具备了,赵匡胤建立宋王朝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接下来,赵匡胤就可以根据国内的现实情况和政治、经济与军事实力,运筹帷幄,指挥着自己的军队实现华夏一统的宏图伟业了。
陈桥兵变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“大片”,成为赵匡胤创时代的起点,成为赵宋王朝三百多年历史的开幕式,可谓是“陈桥一梦,换了人间”。
陈桥,位于现在河南开封的东北方,往南是黄河,往北出过许多古代的割据***,例如五代十国时期后梁。
当年赵匡胤在这里发动历史上著名的“陈桥兵变”***,最后黄袍加身,成了大宋朝的开国皇帝。
陈桥兵变,听上去简单明了,殊不知它只是整个***的结果,而过程要复杂的多,兵变能够成功,必然有相当多的偶然因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下面说说我的观点:
第一,当时的赵匡胤并不是禁军的最高统帅,当时的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镇守淮南,没有办法在京城起到作用,而副都指挥使韩通耳目不灵,调度不周,最后以杀身成仁效其忠贞。
第二,赵匡胤利用自己的权力,让自己的人手全面接管京城的防卫工作。
第三,陈桥兵变最重要的偶然因素是契丹入侵,这是一切事态发展的起因。
赵匡胤以攻打契丹人为名,向除了禁军之外大周最大的一股军阀势力-河北藩镇派出重兵,以防止有人闹事。
接下来赵匡胤领着一支军队武装***到陈桥,在那里黄袍加身,然后“被迫”回京登基,从此慢慢结束了混乱不堪的政局,天下大势渐渐走向“合”。
总结一下,陈桥兵变之前,因为赵匡胤不是禁军最高统帅,没有兵力上的优势,但是胜在他的准备工作很多。
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陈桥兵变,应了三句话:第一句话是照猫画虎。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,建立宋朝的兵变***,又称黄袍加身,是效仿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。郭威出身寒微,身材魁梧,勇力过人,加入后唐庄宗李存勖亲军。后协助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,因功高盖主,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,郭威发动兵变,攻破开封,推翻后汉隐帝,不久率军抵御契丹,在澶州受部将推戴,黄袍加身。当时,赵匡胤只是郭威手下一个小小的将领,参与了郭威“黄袍加身”的过程,虽然在这次***中他却始终都是一个毫不知情的配角,但学到了经验。
第二句话是趁你病,要你命。一代明主周世宗柴荣死后,后周皇位继承人只有七岁,其母付太后也没有主见,于是大权在手的丞相范质思前想后只有赵匡胤能解决这个问题,于是委任委赵匡胤最高军权,升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全国兵马。赵匡胤于是就有了发生兵变最大的资本。
第三句话机会都会留给有准备的人。在宋朝历史的记载中,陈桥兵变是一场没有预谋、不流血的兵变,赵匡胤在兵变前是毫不知情,是被将士拥立的。但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发现,陈桥兵变大有疑点,赵匡胤并不是如史书中记载的那样毫不知情,这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抢班夺权的兵变,而且非常成功,几乎称得上兵不血刃。赵匡胤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,而且本事很大,号称“一条哨棒等身齐,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”。当然还有个原因就是赵匡胤这人会做人。他和禁军各个首领关系处的特别好。很多人和他成了拜把子的兄弟,号称“义社十兄弟”。同时,他身边还有一个能人,那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。试想一下,枪有了,人有了,机会也来了,陈桥兵变如果不成功,老天就太不开眼了。
陈桥兵变是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,夺取后周皇位的一场***。赵匡胤灭了后周以后,建立了著名的宋朝。
那么陈桥兵变作为一场***,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流血***,更像是一场和平的权力交割演变,这是为什么呢?后周难道真的没有忠心耿耿的大臣了么?
后周其实也是建立在造反篡位的基础之上,郭威早年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亲兵,后晋石敬瑭称帝后,出卖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人。
所以说郭威和柴荣家族,都是人丁单薄的皇族。等到柴荣死的时候,柴宗训根本就没有庞大的皇族集团作为依靠,自然是要听赵匡胤的摆布了。
柴荣39岁去世,可是柴宗训登基的时候,才不过7岁大。如果柴荣的大儿子柴宗谊还活着,至少也有20岁左右了,怎么都轮不到赵匡胤在外面撒野了。
隐帝得威奏,以示业等,业等皆言威反状已白,乃悉诛威家属于京师。庚辰,威至滑州,义成军节度使宋延渥叛于汉来降。壬午,犯封丘。甲辰,及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战于刘子陂,彦超败,奔于兖州。---《新五代史》
主少国疑,又没有庞大的家族集团作为支撑,赵匡胤想要夺取后周的江山,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。
先说一下我的观点:赵匡胤陈桥兵变能成功,有三大原因:根基深厚,朝廷孱弱,计划周密。
公元960年,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,逼迫后周少主让位,建立宋朝,虽然这件事在五代十国时期并不少见,但是看上去资历浅薄的赵匡胤是怎样成功的呢?下面我来细说一下。
赵匡胤当时的家族势力并不显赫,父亲顶多算一个中层军官,没有多大权力,所以赵匡胤只能从底层做起,靠自己奋斗,就别想着指望喊出“我爸是李刚”这样的话语了。
但是正是这底层的经历成全了赵匡胤,在禁军奋斗的时候,赵匡胤结识了李继勋、石守信等人,他们意气相投,结为兄弟,后来随着官职的升迁调动,他的这些兄弟都渐渐成了禁军中的实权将领,最关键的是他和他的这些兄弟关系密切,但不显山不露水,非常低调,在陈桥兵变的时候才跳出来,大力支持赵匡胤。
后来赵匡胤升为节度使,正发愁去哪里招募幕僚呢,当时另一个节度使正好去世,赵匡胤趁机将他的幕僚招在麾下,再加上从其他节度使挖来的人才,一个完整的智囊团就成立了。
赵匡胤在柴荣手下干了十年,他也在禁军中摸爬滚打了十年,从基层干到最高层,在禁军中可以说是根基深厚,人脉甚广。
现在军队有了、智囊团有了、人脉关系也有了,刚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,柴荣死了,赵匡胤心中的野心不免疯狂扩大:我要当皇帝!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achainchioilreview.com/post/3692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