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出的?史实是什么?
说到大槐树瞬间脑子里一闪,联想到了远在山东老家滕州的大槐树,老家滕州处于山东省枣庄市辖属的县级市,此处的滕国故城是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位于山东省滕州市滕城村,是国家AA级景区。
现阶段的主要的景观有:文公楼、善国碑林、周灵沼、唐古槐、壮观石、古砖刻楹联、吕祖阁、上公馆雍城遗址等。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有文公楼、唐古槐、善国碑林。
曾在战国时期,滕国国君滕文公以方圆五十里的划为小国,在八百诸侯并立,七雄称霸的境况下,不但没被大国吞并反而被誉为“善国”,“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”,这真是一件历史奇迹。
滕文公在做世子时途经宋国国都彭城,曾两次问政于孟子。受到孟子的教诲,说“今滕绝长补短,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也”。其父滕定公卒后,派然友去邹,向孟子请治丧之礼。孟子教以行“三年之丧”。因丧礼久废,群臣反对。又派然友去邹。孟子说:“然不可以他求也”。于是文公行“三年之丧”,居庐尽哀,因此孝名在诸侯中传扬。以善为名弘扬正气,这也是滕国的建国立国之道!
久远的历史谁也无法诉说见证历史的迁移,故城门前的两棵古槐树就是历史的见证🙏
后***献资料查询在明末清初由于自然灾害的原因,连连降下暴雨,大雨导致庄稼损毁山东境内多处受灾,不得已而迁至,也有为了战国时期躲避战乱而迁走的,也有古时丁多田少而发配到其它州郡的。
崇敬古槐,保佑后人🙏
山西大槐树位于洪洞县,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洪洞大槐树,明初从***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,河北,山东,北京,安徽,江苏,湖北等地,少部分迁往陕西,甘肃,宁夏地区,后又转迁到云贵,新疆,东北等地,在历史上,一方之民散往各地,前所未有,话说移民临行时,看着这大槐树,树杈上有个老鹤窝,老鹤发出的声声哀鸣,今离开故乡的移民潸然泪下,频频回首,不忍离去。为此,大槐树和老鹤窝成了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……
"问我祖先何处来,***大槐树。祖先故里叫什么,大槐树下老鸹窝。"故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。
要问你的祖先在哪里,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在***县大槐树下。我小时候,奶奶也常常告诉我,我们的老家在山西大槐树下,那时我还不知道山西在哪里,只记住了大槐树,所以每每看见大槐树,无论是哪里的大槐树,都倍感亲切。奶奶还告诉我,凡是从大槐树下迁移过来的人,脚的小趾甲是两掰的,我拖鞋一看,还真是,于是就深信自己祖先就是山西大槐树下的。还有一些比如解手啊之类的方言,也在证明着这个说法。
其实,现在想想不可能都是大槐树下过来的,因为大槐树下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啊?不过既然有这个说法,也一定有一定的依据。
据史料记载,元朝末年,矛盾尖锐,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为了迅速镇压反抗,元军***取了“拔其地,屠其城”的政策。在起义军与元军交战的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安徽等地,人口出现了锐减。繁华一时的扬州城甚至只剩下了18户人家。 明朝建立后,致力于对人口的恢复,但随后爆发的靖难之役,再次给豫、鲁、苏北、皖北等地带来了灾难。导致出现了河北、河南“积骨成丘”,山东、皖北“人口鲜少”的惨况。而与战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山西呈现一片繁荣景象。据《明太祖实录》记载:河南河北两省的总人口为378.4万人,而山西一省的人口就高达403万人。 为了平衡各地区人口,尽速恢复生产,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41年间,明朝共组织了18次大规模移民,其中有12次是从山西迁出,人口达百万以上,造就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人口迁徙。
这应该就是最可信的史实吧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achainchioilreview.com/post/17267.html